当前位置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
收购是密封件企业迈向高端的捷径吗?
近日,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鼎股份”)1欧元(没错,是1欧元)收购了辉门旗下FM密封系统公司。无独有偶,今年 7月,中航工业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瀚德汽车;2014年11月,库博标准接收华域汽车退出的申雅密封件;2014年7月,南车时代新材以2.9亿欧元收购 德国采埃孚集团的博格;2014年6月,轻纺集团以1亿欧元收购德国萨固密集团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收购事件?对此,中鼎股份技术中心副主任陈晋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自主密封件企业来说,拓展高端汽车市场是当前形势下的发展重点。那么,这些案例的出现是否是自主企业谋求先进密封技术、意欲拓展高端汽车市场的信号?
市场需求与挑战并存
密封件主要以橡胶制品为原料,起到填充间隙、吸收和降低振动、密封隔音、向移动零部件提供通道、弥补钣金制造 和装配中的误差等功能,其在汽车中被广泛使用。汽车行业是密封件产品配套的最大市场,截至2014年,中国前20家汽车密封件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汽车 密封件配套市场。
面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车联网发展浪潮的到来,汽车零部件行业正逐步进入大调整阶段。在这一产业变革中,汽车密封件市场的调整也将到来。中鼎股 份、科德宝等众多国内外密封件企业已在为电动汽车市场研发与投产先进的零部件,其中包括密封件、电池隔板材料、燃料电池增湿器模块、中空纤维膜等。
当然,密封件企业也有担忧,怕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陈晋阳告诉记者,以中鼎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密封企业也有意识地向其他领域拓展业务。前不 久,参观曼胡默尔滤清器重庆工厂时,曼胡默尔滤清器(上海)有限公司仿真和声学研发经理肖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汽车消声降振领域,密封件产品的技 术要求相对不高,附加值也较低,因此我们不做这类产品。”
自主企业已占近半市场
记者了解到,像中鼎股份这样的自主汽车密封企业的配套车型以自主品牌和小排量车型为主,约占市场的45%。大 部分合资品牌、高端车型密封条的首选配套商仍然是英国道蒂、日本NOK 油封、德国phoenlx、法国Hutchinson 公司、美国Gates、博格、库博、辉门、丰田合成、科德堡等企业,它们主要占市场份额的55%。
伴随汽车产业的发展,车用密封产品需求量大增,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贵航股份红阳密封件公司、淮安橡胶制品一厂、万源德富泰斯密封制品有限公司、上 海申雅密封件有限公司、铁岭华晨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天津星光橡塑有限公司等自主企业已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但如果不加紧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不仅不能 拓展高端市场,已有的市场也可能会被外资吞噬。
近年来,科德堡、辉门等外资企业持续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2012年,科德宝就在上海扩建了研发中心;辉门在南昌的密封件工厂目前也在扩建中,预计 新扩建的密封件和垫片工厂将于2016年投产。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外资在国内的深入发展,产品成本进一步下降,中端市场也可能被他们占领。在新形势 下,自主品牌密封件企业不进则退,急需调整结构,向高端市场迈进。
通过收购抢占高端市场
采访中,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自主密封企业有了居安思危意识,汽车密封件行业格局正加速调整。伴随汽车市场变 化,车用密封件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行业内有望出现2~3家与外资较量的自主企业。如本文开头所述,密封件行业格局调整已然开始,众多收购案例的出 现,一是因为企业自身有了一些积累,也在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二是自主汽车密封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海外知名企业来丰富密封件产品生产线,进一步调整和优 化业务结构,全力聚焦核心业务发展,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三是希望获取高端汽车密封技术,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最终,是为了让中国的汽车密封 件行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完成企业向国际化顶级企业的跨越。
但目前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低、发展时间短、技术处于引进消化和模仿阶段,产品档次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难以进入主流高档车市场。这些收购行为主要还是希望获取高端汽车密封技术,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当下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配套宝马、奔驰等高端汽车品牌,必然要与实力更为强劲的外资零部件企业竞争,品牌、技术、产品质量等仅靠内涵式发展 肯定是不够的。因此,通过收购海外知名企业在短时间里获得技术、产品、甚至是高端市场,确实是一条捷径。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为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研发打 下坚实基础,同时自主品牌企业拥有汽车密封件行业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和世界一流主机厂的客户资源,这些因素确实是自主密封企业海外并购“乐此不疲”的驱动 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仅需要“买来”,还需要“吃掉”,更需要“消化”。
上一篇文章:A Clever Choice,Grafilit® IQ,聪明的选择 下一篇文章:欧盟已正式发布RoHS 2.0 修订指令 发布时间:2015.12.25 来源: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查看次数: